close


豆鍬形蟲為台灣已發表之14屬鍬形蟲中的「矮鍬形蟲屬」之一,矮鍬形蟲屬成員分別為:「矮鍬形蟲」「豆鍬形蟲」「蘭嶼豆鍬形蟲」。


本屬顧名思義,體型都不大,也都沒有雄壯與誇張的大顎,無法從外觀分辨雌雄;而豆鍬形蟲是本屬三種之中體型最為嬌小的一種,依據張永仁先生所著「鍬形蟲54」一書中敘述:「豆鍬形蟲的體型僅在8-12mm之間」。


豆鍬僅分布於日本與臺灣,臺灣本島僅分布於恆春半島一帶的低海拔海岸林,分布範圍相當狹隘,一般推測本種和黑潮與漂流木有相對關係。


而本文中探討的繁殖紀錄並非「豆鍬形蟲」,而是體型外觀與豆鍬近似,分布於本島中海拔地區,北中南均有採集紀錄的「不明種」豆鍬形蟲,蟲友一般暱稱為「高山豆」。


過去自己一直不想繁殖這隻蟲子,因為豆鍬在野外的習性是在活樹的死幹(末端)中繁殖,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則認為這隻蟲子既然如此挑腐木,必定也是隻難搞的蟲子;在成蟲取得不易,又擔心繁殖不成功最後落得種蟲死亡殘骸四分五裂,連標本都沒留下的囧況,所以雖然有幾次機會採集到豆鍬和蘭嶼豆鍬,都沒有繁殖的想法。


去年10月,中部蟲友贈送兩隻5月採集於霧社的成蟲時,曾明確的說高山豆肯定是可以人工方式繁殖的,在這樣的因緣際會下,才使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,將兩隻不知公母的成蟲投產。


 

左為分布於恆春半島的豆鍬,右為採集於南投霧社高山豆




繁殖容器只是市售最小的昆蟲飼育盒

    內置小型礫木,木屑也沒特別講究,隨意楓香生木屑埋一埋就丟下去了;其實說穿了,打心底還是認為繁殖不出來呀。



兩張標籤,下面那張是蟲友贈送時寫下的身分證明,上面那張是投產時的筆記


去年10月投產後,產卵盒就丟在冰箱角落,有機會開冰箱檢查就會拿出來看一看,由於盒子不大,有幾次看見成蟲就在盒壁和產木之間爬行,七個多月來只投放過兩次蟲屍餵食,不過兩次蟲屍都是自然分解,看不出曾被啃食分解的跡象。不過也可能因為豆鍬小,食量不大所以看不出如腳葫蘆那種的殘暴的整個屍體大分解。


今年三月,打開產卵盒在表面找到其中一隻成蟲的屍體,那時後木屑已經分解為咖啡色的粉狀土,當時有點想直接撥開木頭,因事作罷。後來幾次開冰箱觀察都沒有發現另外一隻成蟲,判斷應該也已經死了。


六月底再次檢查後,將產卵盒原封不動的放回冰箱。直到七月五日有空,才漫不經心的用手撥開木頭。


撥開剎那,被眼前的蛹嚇到


產木外面好端端的,裡面全是鍬幼啃食過的痕跡,和成蟲挖出來的隧道,照片可以看到已經變成土狀的楓香木屑



雄蛹



剛羽化在等待收翅的成蟲



蟄伏中的成蟲



最後找到了七隻成蟲和五個蛹,顛覆了自己那根深蒂固的陳腐思維



總結:和角葫蘆屬一樣這是一隻健康的小蟲,能夠越冬,不知道和其肉食性的關連大不大?成蟲生命估計能夠達到一年或是更久,卵至羽化估計半年以內,一年應該也是至少兩個世代。

這隻小蟲的繁殖成功,可以說是無心插柳,雖然以後再找到蘭嶼豆或是豆鍬的機會不是很大,但若有機會真的可以好好試試繁殖,別被即有思維框架。


 

 

▲左至右:矮鍬形蟲,蘭嶼豆鍬形蟲,豆鍬形蟲,高山豆鍬形蟲,找出她們的不同點了嗎?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